日喀则:科技让“三农”插上腾飞的翅膀

近年来,日喀则市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主线,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围绕“一心两翼三支撑”的创新思路,经济发展实现了大跨越。

科技,引领日喀则市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与地位日益凸显。

科技为特色农牧业发展助力

走进日喀则市谢通门县珠峰一见则喜生物科技示范园,专门的生产车间、产品研发部门、推广部门,让人不禁惊叹:真的是好前沿呐!

作为一家生产、加工、销售食用菌为主的生物科技示范园项目,目前,该示范园已可实现日生产食用菌菌包1万袋、出菇200—300公斤,种类包含香菇、平菇、鸡腿菇等19个食用菌种。

“我们将不断开展产品研发,不断扩大生产规模,争取帮助更多贫困农户获得更多的利润产出。”该示范园企业负责人张琦告诉记者。

近年来,日喀则市加大对青稞、食用菌、蔬菜、草业、肉羊等技术的推广运用和高产技术集成示范入手,让科技创新支撑特色农牧业发展。据统计,2017年,全市立项的各级科技项目共32项,项目资金累计1168.04万元。

去年,由山东省科技厅牵头研究的“青稞医用食品研究与开发”项目,为日喀则市增加青稞附加值、延伸青稞产业链提供了基础数据;

在东北农业大学的帮助下,日喀则市目前正在积极衔接高原绿色奶制品加工、岗巴羊产业技术扶持与品牌化建设、高原牧草青贮加工技术集成与示范等项目;

……

科技,正让日喀则的高原特色农畜产品走上超市货架,迈入千家万户。

科技成为转变农牧民观念的利器

要让科学精神落地生根,关键是要让科普惠农兴村。

近年来,日喀则市稳步推进科普示范乡镇建设,发挥基层科普设施、各类科普基地和科普带头人的作用。

白朗县巴扎乡的扎西旺拉是当地有名的蔬菜种植“土专家”,作为一名基层科技工作者,他先后参与编写《藏青2000栽培技术》《温室大棚蔬菜种植技术》等系列的技术手册,积极投身农牧业科学技术的普及与推广应用,为当地农牧业生产发展培养了一批技术骨干。

“科技是改变农牧民的思想利器,只有掌握了科学种植蔬菜技能,才能实现高产高效!”扎西旺拉如是说。

据了解,2017年自治区强基惠民送科技行动计划项目已覆盖日喀则市18个县区34个乡镇41个行政村,示范带动农牧民1311户,预计每户增收500元,基层技术培训3937人。一年来,日喀则市动员和鼓励科技特派员、大学生、返乡农民工、职业农民等各类创新创业人才深入农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之路。

目前,日喀则市科技局联合市财政局、工信局、商务局等部门积极申报科技小微企业创新示范城市,牵头做好特色产业基地、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建设,积极培育一批自主创业实体。

科技,正促进农牧民创新创业的低成本、专业化、便利化和信息化。

科技改变了农牧区落后面貌

日喀则市区沿着318国道前行45公里,桑珠孜区江当乡的“光伏小镇”就映入眼帘。343栋新落成的藏式楼房色彩艳丽,楼顶的光伏板在阳光的照耀下格外显眼。

343户安置房是光伏小镇第一期工程,到明年上半年这里将安置2000户搬迁户。按照桑珠孜区打造“光伏发电+设施农业+畜牧养殖+休闲观光+光伏储能+光伏扶贫”发展模式,这里将打造成自治区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

计划投资280亿元,设计总规模2000兆瓦,占地面积6.5万亩,建成后将成为国内最大的光伏产业园区。

谈起变化,不得不提起昂仁县如萨乡查琼村,这是我区一个偏远的牧业小村。入夜,这里明亮的路灯照着宽敞的马路,人们劳作一天后唱起悠扬的牧歌。

党的十八大以来,查琼村依托科技发展畜牧业,全村修了水泥路、有了太阳能路灯,有些群众还买了皮卡车、摩托车,出门再也不是遥远的梦。

科技,正在改变藏乡的面貌,无论是城市近郊还是偏远牧村。

“下一步,我们还将大力组织推广先进实用的种植、养殖、特色加工等增收增产的新技术、新品种,接长科技助力精准扶贫的手臂。” 日喀则市科技局局长郜凤琴告诉记者。
 

相关产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