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世界数字健康论坛在京开幕

4月29日,由清华大学主办,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中国电子学会、清华大学临床医学院、中国科技产业化促进会承办的“2024世界数字健康论坛”于在北京举办,共有19位院士、70位院长、百余位专家及企业高管、700多位听众参与了本次论坛,累计70余万观众线上观看。


来源中关村论坛

作为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人工智能主题日”系列论坛之一,“2024世界数字健康论坛”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四个面向”指示,在生命健康领域的科技创新中探索数字健康的发展道路,推动健康医疗事业高质量发展。以“数智聚力 开启健康医疗新时代”为主题,汇聚全球数字健康、智慧医疗领域顶尖专家学者、企业家、投资家,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健康医疗在迈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过程中的新思路、新模式、新场景、新应用进行深入探讨,并展示最新成果。


来源中关村论坛

大咖云集 成果丰硕 共襄全球数字健康盛筵

本次论坛上,国家卫健委副主任李斌,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辰,北京市副市长马骏,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主席穆斯塔法·谢胡,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马丁·泰勒,清华大学临床医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论坛主席团主席董家鸿为论坛致辞。

期间,多位知名院士、科研机构以及国内外著名数字健康领域专家与企业家,进行主旨演讲,洞察全球数字健康产业创新技术,发展路线、前沿技术与应用场景深化,共谋数字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加快数字健康造福各国人民,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言献策。

“校长对话”“圆桌对话”是本次论坛的亮点。参与“校长对话”环节的嘉宾包括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尤政,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医学部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乔杰,重庆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树新,首都医科大学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吉训明,清华大学副校长王宏伟,德国埃森大学医院管理委员会成员、首席转型官安克·迪尔。

“校长对话”环节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重要着力点,积极构建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展开探讨。“校长对话”环节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重要着力点,积极构建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展开探讨”。清华大学分享了其发展整合式医学教育的规划,未来将把医院、医学院和研究机构无缝连接,培养既掌握跨学科技术,又具有高度人文情怀的学生。对话专家表示,人工智能和数字技术在提升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率方面具有革命性潜力,特别是在医疗资源有限的地区,可以经过远程指导,在第一时间完成救助,提升我们国家医疗的均质化水平。同时在开发和采用数字健康技术时,必须以病人为中心,确保系统能够适应病人一生中的需求变化。

“圆桌对话”环节,多位知名专家、企业家、就数字智能时代,如何能更好推动“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话题进行交流分享。


来源中关村论坛

论坛期间,清华大学发布了“清华城市健康指数”,多名院士、专家共同发布了“世界数字健康论坛宣言”。中德双方也就“国际数字健康合作”等项目进行现场签约。


来源中关村论坛

科技前沿 应用创新 共谋人类数智健康未来

论坛同期,还举办了科技前沿、应用创新专场学术论坛。围绕数字健康领域的前沿科学、关键技术、创新实践和未来发展等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

两场论坛彼此紧密衔接、深度融合,力求推动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改善人民健康生活,创新医疗行业的发展、促进健康信息共享。借助本次论坛,加快抢抓数字健康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为中国医疗健康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提供可期的解决方案,助力推进以人类健康为目标、以数字手段为支撑的数字健康共同体形成。其中在应用创新专场学术论坛上,聚焦数字健康创新实践成果,发布了《健康医疗大数据创新应用》,启动了“肝病防治适宜产品与服务征集及试点推广行动”、《数智健康产业白皮书》等项目。

本次论坛站位高、格局大、干货足、互动强,为充分推动数字健康领域创新变革提供了专业化、国际化的枢纽式大平台,助力加快数字健康产业建设,促进数字健康和生命健康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共同为推动构建数字科学与健康事业构筑新发展、新格局,为造福各国人民,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来源中关村论坛

附:论坛专家观点
2024世界数字健康主论坛专家观点

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2000年图灵奖获得者 姚期智

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2000年图灵奖获得者姚期智发表题为“人工智能医疗:交叉学科的机遇与挑战”的演讲。姚期智介绍了当前人工智能在医疗中主要应用模式,以及人工智能医疗落地的交叉学科挑战。他强调,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中,通过提升效率,带来了从量变到质变的创新,特别是“AI for Science”与临床医疗的结合,推动了领域进步。他指出,尽管AI技术进步对医疗有贡献,但真正的变革还需要医疗从业者、政策制定者和产业界的深入合作与改革。

瑞士苏黎世大学医学院外科教授兼系主任,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 皮埃尔-阿兰·克莱

瑞士苏黎世大学医学院外科教授兼系主任,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皮埃尔-阿兰·克莱文在“数字化革新器官移植新格局”主题演讲中介绍了“体外常温灌注”技术,并称该技术能为体外的肝脏提供处于正常体温的代血液。他强调,目前该技术已经成功为患者移植,该患者也得到了康复。这类技术不仅能扩大潜在供体器官的数量,还能开拓对移植前供体器官进行用药的前景。未来或能扩大可移植肝脏的数量,同时有望为患者安排择期手术,拯救更多生命。

清华大学临床医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董家鸿

清华大学临床医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董家鸿发表了引起广泛关注的主题演讲《精准外科工程技术进展》。董院士深刻阐述了精准外科的理念、技术进展及其在全球医疗领域的革命性影响。他强调,在精准外科时代,通过智能感知、智能认知、智能决策和智能操作,医生能够超越人类体能和智能的限制,实现更精准的疾病诊断和治疗。同时,他还分享了清华大学精准医学研究院在精准外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临床应用案例,展示了精准外科技术在疾病治疗中的显著优势。他特别提出了精准外科的工程化畅想:精准外科的工程化将引入现代工程设计理念和方法,实现精准外科手术的科学化决策、系统化规划、规范化流程、个体化设计、机械化作业、精控化操作、全程化风控和精益化管理,从而完成精准、高效和安全的外科手术。

医渡科技联合创始人、执行董事、首席执行官 徐济铭

医渡科技联合创始人、执行董事、首席执行官徐济铭在“医院自主可控的垂域大模型建设展望”主题演讲中回顾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历史,以及国内外医疗垂域企业最新进展。徐济铭坦言,相比于通用大模型,医疗垂域大模型更要克服算力、数据、算法、场景等多重挑战。

医疗垂域大模型能够更精准地满足健康行业特定的需求,其在赋能患者服务、科研、医院运营管理等方面非常显著,也为医院从大数据中台进化到大数据大模型双中台,并实现医院大模型自主部署奠定了坚实基础。

科技前沿专场专家观点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 赵宇亮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数字健康领域正迎来革命性的技术创新。这些创新不仅改变了我们对疾病治疗和健康管理的理解,也极大地提高了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赵宇亮做题目为《纳米科技在数字医疗中的革命性角色》的主旨报告。赵宇亮表示,人工智能作为数据驱动科学研究的最新范式,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从医学影像到健康管理、药物研发、慢性病管理以及生物学探索等诸多环节,都可产生变革性作用,纳米产业的发展、纳米科技的研发要积极吸收和利用人工智能带来的变革技术,而且利用人工智能就可以进一步深化纳米毒理学理论研究,指导纳米药物安全性评价,推动纳米药物产业化发展是打造面向医药的新质生产力的未来方向。

中国工程院院士、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副院长 王振常

人工智能与医学影像的结合正在开启新的医疗诊断和治疗可能性。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副院长王振常教授在题为《人工智能与医学影像:现状、挑战与未来展望》的主旨演讲中深刻阐述,医学影像作为临床医师洞悉病症的“慧眼”,正引领着医疗领域变革的最前沿。医学影像+人工智能才是智能影像。智能影像发展过程中必须关注人工智能决策方法、功能、系统等是否符合临床诊疗思维、是否融合医师工作流程以及是否实现临床诊疗闭环覆盖等环节。只有通过智能化路径实现医工融合、临影协同,才是打造我国未来智能影像新体系的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必由之路。

清华大学医学院主任、美国国家医学院外籍院士、新加坡国家科学院院士 黄天荫

人工智能在医学教育中具有变革潜力,将重新定义未来医生的培训和职业实践。清华大学副教务长、医学院主任、美国国家医学院外籍院士、新加坡国家科学院院士黄天荫做题目为《AI变革未来医学教育》的主旨报告。黄天荫分享了从当前“传统”的医学教育和医生培训模式,到AI和大模型改变医学教育和医生培训的变化。他认为人工智能作为医学教育的重要驱动力,可以在基础医学教育、住院医生到主任医师的进化历程里融合AI对于医学院、医院到医生维度的集成,实现人工智能赋能加速医疗领域和医学教育。

北航机器人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关村智友研究院院长 王田苗

科技创新的早期阶段可能会存在一定的障碍,如何克服障碍,将研究成果有效地转化为实际应用。北航机器人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关村智友研究院院长王田苗做题目为《“医工交叉”成果转化的最初一公里思考》的主旨报告。王田苗表示,AI大模型与影像、微纳器械与智能机器人技术、多组学测序、生物基因、生物医用材料与生物3D打印技术以及数字医疗与云数据服务等五大医工交叉创新前沿科技,在医工交叉领域方面,面临理解与突破口难度大、投入大、周期长、准入有挑战等痛点问题。需要通过可持续创新、价值驱动、分阶段实施等新方法、新动力。来实现从传统的大厂合作向临床需求结合医工知识交叉的创新迈进。

德国新乌尔姆应用技术大学校董、巴伐利亚州议员 托斯特·弗沃德贝格

智慧医院和绿色医院在健康可持续发展中有着重要的角色和意义。德国新乌尔姆应用技术大学校董、巴伐利亚州议员托斯特·弗沃德贝格很荣幸能被清华大学邀请,站到中关村会议的大舞台上,分享德国巴巴利亚州在绿色医院和智慧医院建设上的经验。此次中国之行也受到了巴巴利亚州政府的全力支持,希望促进两国的进一步的交流。他做了题目为《智慧医院与绿色医院——对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再思考》的主旨报告,他表示,健康是世界各国人民的生产需求,作为一个全球性问题每个国家和地区的条件、要求和答案各不相同,但是当下数字化和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医院成为全球共识。作为可持续的健康方式,智慧医院和绿色医院模式在患者、医生、治疗方法以及护理方面能够提供个性化医学、提升外部专家参与、加强药物的改善以及数字护理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南京大学副校长 郑海荣

在信息科学与医学交叉领域,新的前沿问题不断涌现,推动着医学研究和实践的深度融合。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郑海荣分享了题目为《信息科学与医学交叉的前沿问题》的主旨报告。郑海荣表示,信息技术与医学的深度融合正重塑数字健康领域的未来,推动一场前所未有的医学革命。在医学成像、先进传感与体外诊断、手术机器人、智能诊疗等关键领域,信息技术的应用正渗透至医学实践的核心层面,成为推动医学健康发展的关键动力。未来通过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算法、无线传感网络等前沿信息技术赋能,我们能够开发更加智能化的诊断工具、精密化的手术辅助机器人、便携式的远程监测设备,更加精准地识别疾病模式、预测健康趋势,推动医疗模式向“个性化量身定制”转变,为人民健康事业带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智谱AI总裁 王绍兰

智谱AI是由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技术成果转化而来的公司,致力于打造新一代认知智能模型。智谱AI总裁王绍兰做题目为《大模型时代的探索和思考》的主旨报告。王绍兰表示,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浪潮具备裂变式技术突破和应用显著加快,单点突破正在向各行业全面突破等全新特点。

汉王科技总裁 朱德永

大模型的应用可以提高医疗数据的处理效率和准确性,促进医学科研和临床实践的进步,为医疗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加精准、高效的支持。汉王科技总裁朱德永做题目为《AI赋能血压健康管理》的主旨报告。朱德永表示,相对于临床金标准的柯氏音听诊法,现有的电子血压器采用示波法原理适用范围有限,且容易造成高血压的漏诊和误诊,利用人工智能重新定义的血压计,从硬件、数据、算法、软件和设计的全链条创新,成功实现柯式音法电子化应用,让电子血压计一样测得准。

应用创新专场专家观点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 王琦

数字中医学的核心在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区块链等,对中医理论、诊断、治疗、药物配方等传统知识进行数字化转化、记录、分析、存储和传播,从而为中医提供技术支撑。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王琦在《数字中医学 数字中国人》分享中表示,中医药要走向中医客观化,必须要把这些信息形成数字,然后才能变成语言的模型,成为一个有特征的诊断的逻辑关系。中医从数字走来,也正在向数字走去,以现代信息智能技术赋能,建立中医知识和智慧快速创新体系,走出符合中医特色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清华大学讲席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程京

中国高度重视中医药的发展,并提出要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人工智能技术被用于中医药的诊断和治疗,通过数据挖掘、智能诊疗、智能学习、诊疗指南构建等方面,促进了中医药的全面发展。清华大学讲席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程京在《智能中医,防治结合》分享中表示,个性化治疗早已有之,个性化预防是由我们中医首次提出,并将很快沿着一带一路走向全世界。从诊到疗,从治到防,中医积极拥抱数字化技术,并在中医智能诊断如智能目诊仪、糖尿病诊断算法,以及基于人工智能的中药智能组方系统等方面展开探索。

成都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士林

打造高质量人工智能大模型训练数据集,实现中医药大模型能力跃迁,是中医药数智化的重点发展方向。成都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士林在《高质量数据库与中药全产业链大模型》分享中表示,本草智库中药大模型融合了千种本草基因组数据库、中草药DNA条形码数据库、GMPGIS数据库等一系列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多元异构海量数据,建立了含2000余万个实体和超20亿个关系对的知识图谱,为中药产业的数智化发展提供了高质量数据及知识支撑。采用MoE技术,本草智库实现了中药全产业链关键环节多源多模态信息的智能融合、分析、推理及应用,为中药全产业链科学决策和解决方案提供了全面技术支持与知识服务。

清华大学中医药交叉研究所所长、欧洲科学与艺术学院院士 李梢

大数据和AI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正逐步深化,为中医药的传承创新和现代化发展插上智慧的翅膀,推动中医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这不仅推动了中医药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也为中医药的振兴和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清华大学中医药交叉研究所所长、欧洲科学与艺术学院院士李梢在《大数据和AI时代的中医药创新发展》分享中表示,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中药也是一个很复杂的体系,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中医药在整体宏观上的“守正”和在精准微观上的“创新”提供了很好的策略和方法。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自主研制的“中西医药分子网络导航系统”在揭示中医药原理、促进中医精准诊疗、中药创新研发上取得了系列突破,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从人海战走向信息战,我们需要在研究策略、研究方法,包括新的理论、新的应用方面都进行交叉探索和创新,推动中医药以及未来医学的发展。

 

相关产品

评论